血染西南印度洋

中國遠洋船隊規模為世界之最,其在全球擴張的同時,非法活動也劣跡斑斑。近日,一份國際調查報告披露,中國漁船在西南印度洋非法捕撈,加劇了該地區的漁業資源枯竭,剝削漁工的行為則宛如海上“現代奴工錄”。

“捕撈到鯊魚之後,他們只管取走魚鰭,魚身就丟回海裡”,“有時候我們一天要工作18、19個小時,如果漁獲豐收,甚至要工作22個小時”——曾在中國漁船工作的不同外籍漁工如此向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 EJF)指證,自己目睹或經歷的遭遇。

中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遠洋捕撈船隊,但根據“非法、瞞報及無管制捕魚指數”(IUU Fishing Index),中國在全世界152國家中名列最惡之首。

總部位於倫敦的國際非政府組織EJF今年初發佈的調查報告與影片報導披露,中國遠洋漁船在西南印度洋海域進行非法、瞞報及無管制捕魚(IUU)活動,並涉及剝削船員等違反人權行為。

EJF資深研究員卡勒姆諾蘭(Callum Nolan)告訴DW,中國遠洋船隊在全球多地的非法活動是亟需解決的“系統性問題”。

“這不是少數船隻的問題,也不是少數壞人或船長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是中國遠洋船隊的整體問題。我們在西南印度洋的發現,也大致反映了我們在其他地方的發現,包括非洲與西非......這確實令人擔憂。”諾蘭表示。

如何影響東非漁場?

中國遠洋漁船在拉丁美洲與西非的非法活動行之有年,遭到國際獨立組織廣泛批評。EJF最新發佈的調查報告,則是首度針對東非沿岸的西南印度洋海域進行較全面檢視。

EJF采訪了44名曾在西南印度洋的中國金槍魚船隊工作的漁民。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指證,他們所在的中國漁船曾經發生捕鯊割鰭的非法行為;59%的人指證存在故意捕捉、傷害脆弱海洋巨型動物的行為。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洋是全球漁業產量第二高的海洋,支持著世界第二大金槍魚漁業。EJF報告指出,2016年至2021年期間,西南印度洋地區約36%的捕撈活動可能屬於IUU的捕撈活動;金槍魚捕撈方面,此一數位更高達48.7%。

中國並非西南印度洋過度與非法捕撈的唯一責任國,但被視為主要的罪魁禍首之一。EJF報告提及,馬達加斯加與莫三比克是首當其衝的非洲國家。

馬達加斯加海域是世界著名的野生蝦漁場,當地漁民經常譴責國、內外工業蝦拖網過度與非法捕撈,使得蝦類數量越來越少。

EJF報告指出,馬達加斯加共有19艘非以金槍魚為捕撈目標的中國漁船。這些拖網漁船均懸掛東道國國旗,使得它們得以在該國專屬經濟區內進行捕撈,其主要目標正是沿海蝦類。

現代海上奴工?

中國遠洋漁船仰賴許多外籍漁工,他們多半來自印尼與菲律賓。EJF采訪的44名漁工中,100%的人表示船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惡劣;96%的人必須超時工作;55%的人甚至遭遇人身暴力。

根據報告,2017年至2023年期間,受訪漁工通報中國的遠洋金槍魚船上有4人死亡,包括1名疑似跳海自殺的船員。

印尼移工工會(SBMI)的調查也顯示了類似惡況。SBMI的海事與法律分析部協調員高爾(Dios Aristo Lumban Gaol)告訴DW,該組織的調查報告與紀錄片曾披露,印尼船員在中國船隻上遭受奴役、暴力對待的困境,且“這種行為至今仍在繼續”。

高爾指出,大多數印尼船員的生活與工作條件非常惡劣,甚至有船員因此死亡。例如,難以獲得礦泉水,只能依靠海水蒸餾,但由於水質惡劣,往往導致健康問題。此外,船上還存在歧視做法,即中國船長或船員飲用來自陸地的礦泉水,印尼船員則飲用蒸餾海水。印尼船員食用過期、腐爛或變質的食品也多有所聞。

“諷刺的是,這些印尼船員每天都要捕撈金槍魚、藍鰭金槍魚、魷魚、蝦等高價值魚類,這些新鮮魚類通常由富裕的國際社群消費,但在懸掛中國國旗的船上,船員們卻面臨著惡劣的生活和食品條件。”

中國如何回應批評?

根據EJF最新報告,在西南印度洋從事IUU捕撈和人權侵害的中國企業,其中違規數前三名包含中魯遠洋、浙江大洋世家及中國農業發展集團。

DW就此聯繫三家企業,中魯遠洋稱目前正在對EJF報告中提到的相關問題進行核實;浙江大洋世家表示已針對報告內容逐項展開內部調查,但發現報告中的指控“缺少事實依據和嚴謹性”;中國農業發展集團至截稿前尚未回復。

面對多項指控,中國政府長年否認有管理不善之處,並於去年發佈《中國的遠洋漁業發展》白皮書,表示該國堅持“零容忍”打擊非法捕撈,並對遠洋漁船實施了“全球最嚴格的船位監測管控措施”。

白皮書另指,中國在推動漁業資源長期永續利用已取得“顯著成效”,其中羅列了多項官方近期實施的漁業政策,包含公海自主休漁、捕撈限額、遠洋漁業企業履約評估制度等。

此外,遠洋漁業作為發展“藍色經濟”的重要一環,受到中國政府長期大力扶持,其中又以燃料補貼為大宗。

2022年,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達成一項漁業補貼協定(Agreement on Fisheries Subsidies),旨在禁止國家透過“有害”補貼,鼓勵自身漁船過度捕撈、威脅全球魚類資源永續生存。

該協定需獲得三分之二成員國的簽署才能正式生效。中國去年正式表態接受該協議,商務部長王文濤當時承諾,中國將與所有成員合作,推動該協定生效,並將以“積極和建設性態度”參與該協定第二階段談判。

然而,2023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使中國針對燃料補貼改革有成,也僅是邁向“永續漁業”的第一步,最終目標應是減少濫捕的行為,進而降低“漁獲死亡係數”(fish mortality) ,即某族群生物因漁業開發所造成的死亡速率。

(有刪節)


新聞 | 2023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綜合 | 中國拒絕關閉國內穿山甲市場是否意味著該物種的終結?
歷史 | 中國古代官方的禁屠令
好人好事 | 歷盡劫難 九死一生 近百隻中國狗狗獲救到達美國
視頻 | 中國的毛皮市場
生活 | Beyond Meat 首次登陸星巴克中國大陸門店
活動 | 中國的“為氣候罷課第一人”孤身奮戰
綜合 | 中外動保組織呼籲中國應拒海豹產品於國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