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關注極地氣象 保護全球氣候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表達了國際氣象界對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遷的高度重視。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表達了國際氣象界對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遷的高度重視。世界氣象組織(WMO)和國際科學理事會(ISCU)共同發起“2007─2008年國際極地年”活動,目的也在於希望國際社會能夠充分認識極地與全球氣候變遷的相互聯繫,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重要影響。

2007年全球矚目的一項大事就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審議並通過《氣候變遷2007:自然科學基礎》評估報告,給全人類敲響警鐘:到21世紀末,在多種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預估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1至6.4℃,海平面相應上升0.18-0.59米。同時,高溫、熱浪、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很可能會增加,熱帶氣旋(含颱風和颶風)的強度可能會增強。這將導致極端氣候災害和生態、環境、海洋、地質災害形勢,以及國土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形勢都更加嚴峻,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與發展面臨更多複雜難題。

考察研究極地對於認識全球氣候變遷具有重大意義。全球氣候變遷涵蓋了大氣、海洋、陸地、冰雪、生物等多圈層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作為全球大氣的主要冷源,南北極地區在全球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形成,南北兩半球熱量、動量和水分的交換中起重要作用。極地大洋環流和海冰變化與極地大氣環境密切相關,在全球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極地冷水通過沉降從海底向低緯度地區、甚至跨半球輸送,在全球海洋溫鹽環流中起啟動作用 對全球各大洋的熱量和氣體交換起重要作用。極地冰蓋和大洋沉積物中保留著地質歷史時期氣候環境變化的詳細記錄,是瞭解地球演化歷史的良好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科學價值。南北極尤其南極,是目前全球受人類活動影響和環境污染最少的地區,是研究各種大氣物理現象和日地關係的理想場所,極地大氣化學特徵、大氣本底環境的分析和研究,對瞭解人類活動與全球環境變化的關係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遷研究還存在許多未知領域。全球科技界還需在極地雪冰─大氣─地球物理綜合觀測和大氣本底觀測,極地冰雪/大氣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研究等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在進一步量化和理解南極冰蓋演化歷史和現代氣候與環境變化過程及其對全球變化的影響,從極地氣候變遷資訊中發現和提取能用於全球和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的信號等方面做更扎實的工作。

關注極地氣象、研究全球變化、保護全球氣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科學家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我們將繼續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加速科技創新,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深入研究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遷,為更好地適應和減緩全球氣候變遷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我們將繼續面向國家需求,深化業務技術體制改革,著力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遷、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等氣象業務,進一步提高對天氣、氣候和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水準,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引自:新華網